非接触式古籍扫描仪—古籍数字化是对古籍永久的保存
古籍中蕴含着惊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对古籍的整理、保护和利用,就是大限度地保护与传承中华文脉和传统文化。然而,经历了数千年的古籍是如此脆弱,经不起翻阅等直接接触,绝大多数都存放在库里,连研究者都很难看到。非接触式古籍扫描仪采用矩阵式真彩色CCD,led冷光源技术的书刊扫描仪所有需要扫描的图书、档案、地图及各种图纸。低亮度光源为书籍和档案资料提供了充分的保护,高精度真彩色扫描镜头再现原稿的真实细节。保护,就难以利用;利用,就很难充分保护。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才让这对矛盾迎刃而解。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第四次古籍数字资源共享联合发布的价值——全国20家单位在线发布数字资源7200余部(件),全国古籍数字资源发布总数已超过7.2万部,普通读者也可以和研究者一样在网上免费共享古籍数字资源。
数字化带来古籍重新发现
对搞文史研究的人来说,占有资料几乎意味着初步的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说,古籍数字化带来了古籍发现的新时代,数字目录和古籍全文发布后,我们可能无意中就发现重要的研究素材。过去我们只知道大的馆藏,其实很多小馆藏着珍贵的古籍。
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说,因为有了数字化古籍,北京大学教授张丽娟和一位年轻人在国图收藏中发现了过去不知道的十行本《尚书注疏》的元刊原印本和杨复《仪礼图》元十行原印本。元十行本,清代以来用的都是明代历次修版,原印本的发现甚至会改变原有的结论。
数字化浪潮改变了固有的秩序。古籍普查在线上登记,阅览在网上免费共享,利用古籍扫描设备将古籍数字化替身保护了图书原件。如果不拘泥于物质形态只考虑文化内涵,数字化甚至可以看作是流落海外珍稀古籍另一种形式的“回家”。
国家图书馆在古籍数字化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2016年,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阶段成果的“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正式上线,包括书名、著者、版本年代、册数存卷的数据一目了然。数字化是对古籍的保存。古籍化身千百,不仅造福学者,也让业余文史爱好者方便使用,功德无量。